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于2025年7月成立,学院由原计算机与数据工程学院发展而来,是学校顺应新工科建设趋势、整合优势资源、聚焦人工智能前沿领域的重要战略部署。学院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人工智能两个全日制本科专业,肩负着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突出、具备创新精神的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领域复合型应用人才的核心使命。

学院拥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创新团队和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现有专兼职教师45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高级实验师1人、实验师2人、工程师1人、讲师13人、助教12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7.8%,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比82.2%。拥有省级教学名师、省级学科(专业)拔尖人才、省级教坛新秀、校级教学名师、校级优秀教师10余人。2人获微软国际认证证书,1人被授予华为开发者学堂联盟认证讲师,2人获清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颁发的青年教师融合式教学进修项目结业证书;9人获“大数据+人工智能项目”培训证书。

学院紧密围绕“新工科”建设目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开展“学历+证书”人才培养方式和“课程共研、师资共培、科研共做、人才共育”产教融合模式,成效显著。与华为等企业联合举办认证培训,共建人才培养新生态,帮助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22级计算机专业学生获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18名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获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颁发的“软件设计师”中级证书,多名学生考取工业和信息化部高级证书,60余名学生通过华为云开发者认证,99名学生获得华为鸿蒙应用开发者基础证书,45名学生获得华为鸿蒙应用开发者高级证书。与中科曙光联合开发课程、共建师资,将企业前沿技术转化为教学内容;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培养的不仅是“能就业”的学生,更是“能推动产业升级”的人才;技术研发直接服务区域数字化转型,实现“育人”与“服务”的双重价值。

学生获全国大学生大数据分析技术技能大赛国赛一等奖7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6项,省赛一等奖36项、二等奖50项、三等奖56项;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国赛三等奖5项,省赛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华为ICT大赛省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省赛二等奖7项、三等奖10项;安徽省大学生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大赛省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泰迪杯”数据分析技能省赛三等奖2项。与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学科交叉融合,共同组队获全国财经大数据处理综合技能大赛国赛一等奖3项。

全院教师发表论文200余篇,编写教材、著作等40余部,主持国家级课题、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和科研项目30余项,参与完成各类科研和教研项目40余项。获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及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安徽省高校学科(专业)拔尖人才学术资助项目1项;安徽省线上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优秀课堂奖2项;《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入选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优质课程,荣获国家级开放学习平台荣誉证书,切实为“推动人人可学、处处可学、时时可学的终身学习,建立学习型社会”贡献力量。

学院将秉承“忠恕博学、笃行致远”的校训和“务实创新、精益求精”的院训,瞄准具有重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应用发展方向,在凝练学科方向、加强队伍建设、创新教学体系、深化产教融合等方面进行谋篇布局,扎实推进新工科建设,力争将学院建成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创新的高地、产业升级的引擎和社会服务的标杆,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2025年9月4日)